最新推荐
科学佛学幸福人生 6/7
2012-09-15 23-15-32 来源:博山正觉寺 作者:仁炟法师 点击:次
第六章 佛教与幸福人生
一、何谓幸福
对于幸福,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,今天在座的诸位也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。首先,仁炟想请两到三位听众讲一讲你们对幸福的理解,什么是幸福?
坐在最前面的那位男士,谈谈您的看法。
男士:生活什么的都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就是幸福。
仁炟法师:很好,说得非常好。那位老人家,您老人家对幸福有什么理解?
女士:随和的就是最快乐的,不要太计较太执着。
仁炟法师:好,谢谢。对幸福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。幸福有二种:世间福和出世间福。
1、世间福
世间福是特指人世间福,这是大家希望得到的。
中国的《四书五经》中,有《书经》。《书经》把福分成五个方面,叫五福:长寿、富贵、康宁、好德、善终。五福具足,才是人世间比较圆满的幸福。
长寿:指寿命长久。平常说,人活七十古来稀。祝愿大家健康长寿;
富贵:是两个概念,富是财产丰饶,贵是地位显赫,受人尊重;
康宁:也是两个概念,康亦指健康和寿命,长久住世是对老人很好的祝福。宁是安宁。不受侵犯,不受骚扰;同时自己的心里也是宁静的。宁也包括两方面,一是外界的因素,一是自己内在的因素;
好德:好德是一种个人的修为和修养;仁慈、宽厚、有德行,是种心态,品行,也是一种福报;
善终: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身无痛苦,安然而逝,寿终正寝。仅仅长寿不善终也不吉祥,长寿了还要善终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称三十岁以下死亡叫“夭亡”。七十岁以上,人活七十古来稀,视为长寿。七十岁以上无疾而终或者速疾而亡,这就是福,不受痛苦,这叫善终。
有的人活到七八十、八九十岁,可是临命终的时候卧病在床,几年甚至十几年自己要受苦,给儿女子孙们增加很大很大的负担。久病床前无孝子。最后在医院住院,开刀,抢救,抢救无效死亡了,在太平间里还要拿冰冻起来,这就不是善终了。
如果是无疾而终或者是速疾而终,这就是福,不受痛苦。这是世间福。
世间还有很多对于幸福的描述:如:平安是福;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;幸福离不开三个要素:财富、情感、健康,这三者和谐,均衡统一存在的时候,是最幸福的;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;幸福指生活、境遇等称心如意;幸福就是一家人吃穿不愁,有房子住,有钱花。一家人在一起,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;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想要得到的收入,也是一种幸福。
对佛教修行人而言,希望的世间福多是:得到难得的人身、六根具足、聪慧体健、四事无缺、眷属和合,能堪修行。
2、出世间福
出世间福包括天福和解脱福。
(1)天福
天福就是到天上去做天人,中国人也称之神仙。比如说:聪明正直死而为神。这样的人命终以后到天上去享天福,死而为神。当然天福享尽之后还会再来人间,或者堕落到三恶道,受三途之苦(三途:畜生、饿鬼和地狱鬼)。
天有二十八层天,六层以下为欲界天;从第七层至二十四层天为色界天;从二十五层至二十八层,最上面这四层天为无色界天。这二十八层天都是还在三界,超不出三界。
(2)解脱福
解脱福,跳出三界、了脱生死、涅槃寂静,这是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,也是人生修行的最高目的。我们平常说明心见性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些都是解脱福,这是我们修行人所追求的。
修行人所希求的出世间福:得遇大善知识及善友,得闻正法、得信解无上正法,依法起修,克服障难,转识成智,乃至究竟证悟无上甚深义谛等;这些都是修行者出世之大福德。
二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
俗话说“人无百年好,花无百日红。”人生在世,谁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、事事成功。然而,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,在现实生活中,实在是很难达到和实现的。反而,我们所能经常听到的却是“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”的感叹。这一句话,古往今来,无论中国、外国,的确是很实在的写照。
大家横着、竖着看一看。横着看,你周围这些家庭、家族,哪一家能有永远的幸福?
竖着看,中国几千年来,哪一朝哪一代有永远的幸福?
孔子到现在两千五百年了,孔夫子是万世师表,是中国的圣人。孔家算是发达最长的家族。但是孔家每一代只有一位衍圣公。其余那些子孙后代,就很难说了。就是衍圣公,也未必幸福。
刘邦做了皇帝,创立了汉朝四百年天下。汉朝还没有结束,还是刘家坐天下,刘皇叔刘备就卖草鞋,吃不上饭了。
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说:“幸福的家庭几乎都是一样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”其实所谓的幸福也并不长久。
宋代大文豪苏轼,才华横溢,诗词、歌赋、书法非常出色,但是命运坎坷,几次被贬,很难与家人团聚。一首《水调歌头》,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惆怅情怀:
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 此事古难全。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这首词反映了幸福的无常,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和渴望。
释迦牟尼佛在《妙法莲华经》里讲“三界无安。犹如火宅。众苦充满。甚可怖畏。”三界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三界里没有安宁,像火宅一样,人们像在着了火的房子里一样。众苦充满,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楚。
概括来讲有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离别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蕴炽盛苦。每个人都在这八苦中备受煎熬。
三、趋吉避凶是一切生物的本能
每个人都希望趋吉避凶,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,能健康吉祥、发财发福,这也是大家所追求的。
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,包括飞禽走兽,苍蝇蚊子都有求生的欲望。比如蚊子在叮你的时候,你一拍,它来不及跑就被拍死了,来得及跑就立即飞走,这就是求生的欲望,都想生存。苍蝇也是,拿苍蝇拍打它的时候,它赶快就飞跑了,避免被打死。乃至厕所的蛆虫,在那种环境下它也认为很好的,也要生存的。
人类希望趋吉避凶、祈福消灾是很合理的要求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对常人来讲,祈福就是求趋吉避凶,消灾免难,平安吉祥。这是一种福报。
修行人与常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。对修行人来讲,比如说对出家人来讲,所追求的是去烦恼、开智慧、求解脱。 当然也有好多在家居士(居家修行之士简称居士)也是为了求解脱、了生死。这些也是一种福报。
实际上,不论是否是佛门弟子,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,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。如果大家都病病怏怏的,病痛一来,什么也做不了,谈何修行呀。
拥有健康的身体、良好的生活,才可能更好地自利利他。所以仁炟祝福大家都能够幸福吉祥。
四、世间一些趋吉避凶的方法
实际生活中,有各种各样趋吉避凶的祈福方法。一些常见的有:
1、周易预测
中国人的先祖们最早创立二进制数学,以符号数序建立宇宙模式,总结自然法则;以象数易理阐释天地运行和人生变化之奥妙。
作为华夏首书和炎黄文化最高地位的圣典──《周易》,自古就被称为“群经之首”、“大道之源”。它博大精深,统领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。
《周易》是中国儒家典籍,六经之一。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,有龟卜和占筮。筮用蓍草,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,求得某种卦象,依据卦辞、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。
《周易》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。 伏羲创制了八卦,文王为八卦写了卦辞,周公写了爻辞,孔子作了解释卦辞的注释。
最早伏羲演八卦称先天八卦;到夏朝的时候叫连山;商朝叫归藏。
到周朝的时候,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,把八卦做了重要改变。先天八卦上北下南,上北为乾,下南为坤。到了周文王,他把西北作为乾,把西南作为坤;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离、坤、兑八方。然后再进一步推演,变成八八六十四卦。这是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。后世叫周易。
周易根据卦爻,附以数理,从一至九;配合阴阳五行,金木水火土,据其相生相尅之理,揭示宇宙、人生的奥秘。
《周易》是一门非常严谨深奥的学问。比如说坤上乾下就为泰卦,非常吉祥。乾上坤下就为否卦,否卦就不吉祥了。还有爻辞等等。可以说变化多端,高深莫测。仁炟学佛前研究易经二十年,能测知自己的死期,但对易理不过略知一二而已。
秦朝至南宋,中国古代的圣贤们在《周易》的基础上推演出许多预测的方法。其中最著名的是《奇门循甲》和《梅花易数》,揭示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社会演变的法则,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。
人们常说,“周易神通”。这里可谓的“神”,不是指神仙,而是说《周易》能契合宇宙自然与社会的规律,而且还能体现人的思想意识与道德。《周易》本身就是变化的学问。,它强调人们的道德修养。鼓励人们做好事,不做坏事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善良有德行的人,卦象会朝着吉祥的方向发展变化。
有一位易经大师叫邵伟华,号称铁卦神算。他就讲,给普通人做周易预测,通过四柱八字预测是比较准确的;但是对于学佛的人,再用周易预测就不一定准确了。为什么?学佛的人行善积德,趋吉避凶,应该发生的灾难避免了,或者重罪轻报了,再用批八字,测四柱来预测,就不准确了。
另外周易预测还有它的局限性。举个例子讲,双胞胎的兄弟姊妹,他们有相同的父母,相同的出生地点,还有相同的出生年月日时。用天干地支相配要八个字,所以叫八字,也叫四柱,年月日时这四组,用天干地支配起来。双胞胎的兄弟或者姊妹,他们的八字是相同的,父母是相同的,出生地点是一样的,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,这在《周易》就解释不了。
如果用周易预测的话,他们命运应该是一样的。可是,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这些双胞胎的兄弟姊妹,命运各不相同,什么原因?《周易》解释不了,佛家能够解释。
什么原因呢?他们的业力不同。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前世。无始劫以来有许许多多的造作,有善有恶,有的做的好事多一些,有的做的坏事多一些。虽然都有福报得到人身,但是别业不同,就是各人有各人的业果,因此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。
2、看面相手相
有的人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福,找相面先生看面相、看手相。
相面是几千年来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。人的面相是一个人表情的凝固。
一个人总是喜欢笑他就喜相,一个人总是喜欢生气,气嘟嘟的,那么他就是哭相。喜欢笑的人多数是善良的,善良的人善报就大一些,容易吉祥。
善良的人与人为善,胸怀宽阔,什么事都不计较。忍一忍,让一让,学会忍让,知道忍让,就会吉祥如意。所谓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。
凶的人,恶的人,虽然有的时候短暂有福报,长远来看不容易吉祥。因为凶的人,脸上带着凶相的人容易产生一些障碍,叫心理疾病。这种人对社会有一种仇视心理,仿佛亲戚朋友、同学、甚至全社会都是他的敌人,会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,容易跟社会为敌。
看面相、看手相虽然能知道这个人会怎么样,这是从长远来看、从这一生来看比较准确。但在某一件事情上,就很难断定吉凶祸福。
中国有《麻衣神相》《柳庄相法》等等,这些书仁炟都读过、研究过,对此深有体会。
祈福从手相面相上来看,准确性不能说没有,但不是很高。面善与否,可以反映一个人长远的命运。如果根据面相来断定某一件具体事是否吉祥,判断未必准确。
3、巫术
有一种祈福的方法是靠巫术,像笔仙、箩仙之类。实际这些东西,大多是动物仙和鬼仙附体而为。动物仙和鬼仙他们堕落三恶道,也修行,修到一定程度能预测,预知吉凶。但是他们这种道行是非常有限的。中国有句俗话叫“自苦未解,福何与人?”就是说他自己还在苦中,哪还有福给别人?而且这些仙道惹不得。
仁炟认识一位居士,开始修得也不错,后来听信了这些巫术,找一个巫婆。他想发大财,想快点发财。巫婆就说能够让他抓大奖发大财,买股票、彩票中两千万。结果这个居士就迷上这两千万了,每个星期往巫婆那儿跑一趟。几年时间,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给了巫婆,自己钱不够又找别人借钱,亲戚朋友都借遍了,把女儿去美国留学的钱都花进去了,也没中了大奖。被这个巫婆骗得好惨。
这是受巫婆控制欺骗的人亲自告诉仁炟的。
这些仙道,鬼仙和动物仙还得罪不得。你求了他们就得满足他们的条件,有一次不能满足他们的条件,你就恶报立至,它们会马上找你的麻烦。
所以《楞严经》所示,巫术“概为魔道”。《药师经》云:“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。妄说祸福。便生恐动。心不自正。卜问觅祸。杀种种众生。解奏神明。呼诸魍魉。请乞福佑。欲冀延年。终不能得。愚痴迷惑。信邪倒见。遂令横死。入于地狱。无有出期。”
还有一种情况:有的动物仙或者鬼仙,它们为了得到人身,也会努力地做好事。它们通过巫婆或者神汉,给人们治病,或者查事情,预测吉凶,多数比较灵验。它们附体于哪个巫婆神汉,有它们各自的因缘。一旦缘尽,不再附体,巫婆神汉们所谓的神通,也随即消失。
另外,鬼仙也痴迷。2007年,山东省东营有一个女孩子,二十八、九岁。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,玩过笔仙。已经几年不玩了。可是那个“笔仙”不放过她,搞得她很难过。到医院又查不出病来。
根据佛经讲,这些巫术是害人的,短时间内可能会起一些作用,做一些好事,也会祈求点福报。但长远来看非常危险、可怕,不能沾的。
《药师经》说得非常准确,“请乞福佑。欲冀延年。终不能得。愚痴迷惑。信邪倒见。遂令横死。入于地狱。无有出期。”太可怕了。
4、符咒杀伐
做法的人拿着宝剑,画符念咒,再杀一只鸡,用鸡血点到符上,用杀伐的办法捉妖拿怪。
这种捉妖拿怪的办法,短时间可能会起作用,把妖怪、恶鬼吓跑了或者斩了。但是读过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的都知道,无间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啊,那些恶鬼也好,动物仙也好,这次把他杀了,等会他又活了。
驱鬼的时候它走了,等做法的人走了它又来了,还继续找麻烦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所以用符咒杀伐的方法来趋吉避凶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。
5、其他预测祈福的方法
抽签:抽签常见的有观音菩萨灵签、地藏菩萨签、某大仙签,现在还有网上在线抽签等。
仁炟所见,正直善良的人,随便怎么一抽,多数是上签或中签。戾气重的人,抽的往往是下签。抽了上签也未必能保你百般顺利。有一个人,抽得了上上签,满心欢喜,却暗地里做坏事,下场很惨。
马前神课:马前课,又叫马前神课,用手指头测算,大安、流连、速喜、吃口、小吉、空亡六项。一个时辰一项。按照马前神课,上一个时辰是吉祥的,下一个时辰可能就不吉祥,第三个时辰又好了,第四个时辰又不好了……
占卜:比如古代战争双方在出兵之前都要预测,拿龟板用火烧,看它的裂纹来占卜吉凶。
掷钱:把硬币或者铜钱抛向空中,看落地呈现哪一面。
林林总总,预测吉凶祈福的方法很多,在此不一一列举了。
这些预测吉凶的准确性都受很多条件的限制。比如:负责预测的人、预测的时间地点、预测方法本身的合理性等因素。
例如按照马前神课,一个时辰一项,上一个时辰是吉祥的,下一个时辰不吉祥,第三个时辰又好了,第四个时辰又不好了。通过这种预测,希望长久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是很难的。
占卜,战争的双方都占卜,预测对他有利他才会出兵。但是战争的结果肯定是有胜有败,不可能双方都胜。
即使这些占卜预知吉凶的方法有一定的准确性,还是会因人、因时、因地而起变化。
测试到自己很吉祥皆大欢喜,但未必能实现;预知有凶险又将如何?预测的人不仅患得患失、心有余悸,而且如何真正能够化解灾凶,又不得而知。
五、佛教的祈福方法
为什么有的人工作、生活出现种种的不顺?为什么人会出现种种灾厄?为什么有的人顺心如意?佛教讲因缘果报,一切顺逆境界都来源于人们无始劫以来的种种造作。
释迦牟尼佛在十二因缘里讲,无明烦恼以及爱和取是人们六道轮回的根本。有爱、有取,就会造作种种恶业。正如宋朝名相王安石所言:“三界里,有取总灾危”。为了取,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会造许许多多的恶业。在因缘成熟的时候,造作者就要承受恶果。
1、化解矛盾
佛家是调和矛盾,解决矛盾,采取普度众生的办法来解决问题。如:立超度牌位、诵经念咒、化解矛盾、消灾延寿、忏悔业障、修福修慧等。用这些办法来趋吉避凶,让大家都心平气和,让冤亲债主不来找麻烦,这样解决矛盾、消除灾厄可以说是最圆满、彻底的。用佛家的方法祈福,来得平和,不是用武力手段,从长远上看肯定起作用,而且也能持久。佛家讲求慈悲普度,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他,同成佛道。
2、注重修行
佛家注重心性的修养,是修心的。佛教要求佛门弟子要积德行善,要注重修行。所谓修行就是修改、改正自己不正确乃至错误的思想、言论、行为,主要是修心。“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;人作恶,祸虽未至,福已远离。”佛门讲修行,讲积德行善,积累福报;讲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;不因善小而不为,不因恶小而为之。
3、依靠佛菩萨的加被佑护
佛弟子依靠佛菩萨的保佑、加被,是最可靠、最安全、最长久的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中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讲:“观世音净圣。于苦恼死厄。能为作依怙。”就是观世音菩萨可以做我们的靠山,做我们的依靠,能令我们去除苦恼,消灾免难。
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释迦牟尼佛嘱咐地藏王菩萨说:“现在未来天人众。吾今殷勤付嘱汝。以大神通方便度。勿令堕在诸恶趣。”这是释迦牟尼佛临灭度之前,嘱咐地藏王菩萨代表释迦牟尼佛来度化阎浮提的罪苦众生。
也就是说,地藏王菩萨是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,弥勒佛出世以前,这很久很久的一段时间内,由地藏王菩萨来代理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。
“以大神通方便度。勿令堕在诸恶趣。”大家注意,这里释迦牟尼佛嘱咐地藏王菩萨“以大神通方便度”的“度”字。度与渡同义,即如航船渡人过海,又有出或离的意思。出是出离世俗,离是脱离生死。释迦牟尼佛让地藏王菩萨“度”,而没有说“救”。人做坏事,下了三恶道,不要埋怨地藏王菩萨:“为什么不来救我?”
仁炟本来的寿命是五十二岁。五十二岁这年,在生命危急的时刻,仁炟念“南无地藏王菩萨”,地藏王菩萨现金身放金光救了仁炟,给仁炟延长了寿命。你们看,寿命都能延长,还有什么福报得不到的?什么福求不到的?
佛菩萨都有很大愿力。观世音菩萨也好,地藏王菩萨也好,他们的愿力非常大。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。地藏王菩萨叫大愿地藏王菩萨,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”,他是“明珠照彻天堂路,金锡震开地狱门”。他不愿我们堕到地狱里去,不知疲厌地度化我们。
因此我们不要辜负诸佛菩萨的期望和愿望,不要做地狱种子。要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;要积德行善,努力地修持自己;依靠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加持和佑护,现世吉祥如意,最终了脱生死,成就菩提。
六、怎样得到吉祥幸福的人生
“厌苦求乐”,这是人类的本性,也是人类的本能。怎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?
据说爱因斯坦对佛教有如下评价:“如果说哪个宗教和科学最接近的话,那就是佛教。”
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:“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,它重视善良和慈悲,指出不可以仇止仇。”
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来是真语者。实语者。如语者。不诳语者。不异语者。”佛教传入中国的两千多年来,佛法的真理被佛门修行者的实践所证明,被科学所验证,也为未来科学的发展,提供着智慧之光。
佛陀在多处经典中告诉人们,如何获得吉祥幸福。跟据佛陀的教诲修行,即可获得吉祥幸福的人生。
1、要相信佛菩萨
(1)信
《华严经》云:“信为道元功德母”。这个信太重要了!相信佛教,相信佛,相信菩萨,你才能跟诸佛菩萨相应。如果不信那就什么都免谈。
就像收音机有两个钮,一个是调谐,另一个调音量。调谐按钮里面装的是可变电容器,调节电波频率找广播电台。比如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XXX千兆赫,有几个频道。通过调谐,把按钮调整到正确的位置,才能接收到它的信号,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内容。找不到正确的位置,就不能收听。
信就是这个道理。你相信佛教,相信佛,相信菩萨,才能跟佛菩萨相应,接通信号。
我们了解了佛教,知道诸佛菩萨的大愿大行、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,因此相信观世音菩萨,相信地藏王菩萨,相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。通过深入经藏、实践佛法,不断地修证,逐渐建立起信心,从初浅的仰信最后升起笃信、实信而不是迷信。
如果不信就不会诚,不诚就会怀疑。不是佛菩萨没有,而是你跟他接不上这种信号,建立不起这种联系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,你在关键的时候念“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”,他听见你的声音就会来救你。如果你在关键时刻没有至诚呼唤他的名号,没有这个殊胜的因,也就不能感得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这个殊胜的果。
学佛法,要能深信不疑,不要见世人不信而动摇。只要自己确信不疑,逐步趣入,佛法的光明,才会真实地照亮你的心田,在你的心中显现。
(2)诚心祈求观世音菩萨得救的两个事例
◎菩萨加持 空难得救
1992年10月2号,一架从厦门飞往广州的飞机,起飞后遭到歹徒劫持。在白云机场降落时,歹徒发现不是他们要去的机场,迫使这架飞机在降落后又马上起飞。降落未稳又马上起飞,这种极端剧烈的操作,导致飞机的第九排、第十排位置裂开二三十公分一个口子。正好第十排有五六个人从那个裂开的口子钻出去了,其中有三个是佛门弟子。
这三名信众在飞机刚被劫持时,便开始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,求观世音菩萨加被。在危急时刻,他们的心就更诚了,一点私心杂念也没有,念了一路的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。当飞机第九排、第十排中间裂开一个大口子时,他们钻了出来得救了。等他们跑出二三十米,飞机爆炸起火,其余一百多人遇难。这就是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活生生的事实,求观世音菩萨得救的事例。
◎诚心持诵《普门品》 海难脱险
还有1999年11月24号的烟台海难。有一个混装船,有客有货,开出去二十海里左右,船起火沉没。
其中有一个姓刘的女信众,她兜里装着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一直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,她还救了好几个人。那时候海水冰冷,北方的海水,11月24号,海水冷得彻骨。她开始有个救生艇,让给别人了,后来救生艇也翻了。她自己在海水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,逐渐失去了知觉,就在海上漂着。后来清醒过来觉得脚底下怎么是硬东西,试一试是陆地。她是最先上岸的。船发生倾覆的地方离岸边有二、三十海里,她怎么上来的,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有记者采访她,她说我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圣号,我就是相信观世音菩萨能救我,最后念着念着失去知觉了,啥也不知道了。她最先上岸,最先得救。据报道那一船乘客有几百人,死了好多人。
观世音菩萨救了她,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,而且她那本《普门品》连湿都没有湿,多不可思议呀。因为她有信又有诚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(3)唯除不信与不诚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里面讲到,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,救一切苦难。但是:唯除不信与不诚。你不信与不诚没有办法。不是观世音菩萨不救你,你不信又不诚,没有这个缘分,救不了你。所以我们对诸佛菩萨一定要生起信心。
精诚所至、金石为开。我们对佛菩萨要恭敬,虔诚,至诚感通。这样才能跟佛菩萨产生感应,得到佛菩萨的佑护和加被。
佛经上讲得很清楚,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云:“十方如来。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若子逃逝。虽忆何为。子若忆母。如母忆时。母子历生。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。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。必定见佛。”
2、加强自身修持 做好三皈五戒十善
三皈依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
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
十善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
(1)做佛的学生——皈依佛门
如果想进一步修行,得到佛法实际的利益和受用,要皈依佛门,做佛的学生。不皈依佛门,自己在家里诵经、修行,只能说是自学成才。虽然自己诵经、念佛,也能够有所成就,但是修行中障碍和困难会比较多。
受三皈五戒是注册的佛门弟子。可以这样解释,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校长,各地的寺院是分校,那么你的皈依师就是你的班主任。受三皈五戒,你有了老师可以跟老师学,有了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。皈依佛门,受三皈五戒对于佛弟子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。
按照《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》讲,受三皈依,每一个皈依,佛嘱咐天王帝释派十二部神王来护持大家。受了三皈依,就派三十六部神王还有他们的千百亿天兵天将眷属来护持。神王不是一位、两位,而是三十六部神王,每一部神王都有千百亿天兵天将为眷属,他们阴相番代,护持三皈依佛门弟子。皈依后还要受五戒。若持五戒者,有二十五位善神菩萨,卫护五戒弟子,不离三皈五戒佛弟子左右,使万事吉祥。
(2)五戒是居士幸福吉祥的前提和保证
国家有法律,军队有纪律,佛教有戒律。
没有法律,国家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,一片混乱;没有纪律,军队就没有战斗力;没有戒律,佛教就会消亡,就谈不上修行。
大家一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。作为佛门弟子,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,还要遵守戒律,以戒为师。共同创造团结和谐的环境。
参照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:
杀生,会得宿殃短命报,多放生,会得健康长寿的福报;
偷盗,会得贫穷苦楚报,布施,会得富有的福报;
邪淫,会招致家庭破裂的恶报,不邪淫,会得家庭和睦的福报;
打妄语,会失去别人的信任,诚实守信,会得到大众的信任;
饮酒,会使人乱性愚痴,不饮酒,会让人头脑清醒,有理智,有尊严。
佛陀曾经讲一个故事。有一个人在家喝闷酒,喝着喝着,喝过量了。看见邻居家的小鸡跑到他家院子里来,“酒壮熊人胆”,趁着酒兴把鸡抓住,杀了,炒巴炒巴就着酒吃掉了,犯了盗业和杀业。
邻居家的妇女来找小鸡,问他看见小鸡没有?他说没看见,打了妄语。见那个妇女长得漂亮,把人家强奸了,犯了不邪淫戒。接下来,会发生什么情况,大家可想而知了。
所以,佛陀要求在家居士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五戒是居士们幸福吉祥的前提和保证。对于普通人,则要遵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。
道德是法律的补充。无论信佛不信佛,大家都要有道德,遵纪守法,这样国家才会安宁安定,个人的幸福才有保证。作为佛门弟子,除了遵纪守法之外,还要遵守佛门戒律,以戒为师,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模范。
(3)佛教不唯宿命论
要加强自身的修养。人行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;人作恶,祸虽未至,福已远离。因此平常积德行善,就会有善神护持。
◎小沙弥救蚂蚁的故事
《譬喻经》上记载了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。 过去寺院里有个小沙弥才七八岁。他的师父看出来这个沙弥行将命终,觉得才这么一点大的小沙弥就让他回家去死吧,免得他父母特别伤心。又不好明言,又不能告诉小沙弥他快命终了,就把小沙弥叫到面前,对小沙弥说:你的父母可能想你了,你回家去看一看,给你一星期假。小沙弥很高兴,听师父说让他回家,他高高兴兴地辞别师父,蹦蹦跳跳地往家走。
走在路上看见小河在涨水,很快要淹到一窝蚂蚁,小沙弥就蹲下来,在蚂蚁窝周围呀垒上土,垒得高高的,让水冲不到蚂蚁窝里去,做完之后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。
过了七天之后尊师命又高高兴兴地回到寺院了。他师父很奇怪,他怎么活着回来了?他应该命终的。就问小沙弥有什么异常的事情没有,问小沙弥回家这几天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没有。小沙弥说什么事也没有啊。师父说你好好想一想。小沙弥就说:噢,我回家的路上,看见一窝蚂蚁要被水淹了,我就把那个蚂蚁窝用土给垒起来,不让水冲到蚂蚁窝里去,再也没做别的,就这一点事。
他师父恍然大悟。因为这个小沙弥救了一窝蚂蚁,所以延长了寿命。人的寿命是可以改变的,一切都能改变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佛教不是封建迷信,也不是宿命论,佛教讲三世因果。前面已经讲过,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那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努力,多做善事不做坏事,能使命运向好的方向发展,从而获得幸福和吉祥。
3、忏悔业障
要想祈福,还要忏悔业障。
为什么要忏悔业障?因为大家无始劫以来,有许许多多的造作,杀害过许许多多的生灵,这些生灵就成为你的冤亲债主。你想得福,无论你是想求世间福还是想求解脱福,他们会障碍你,他们要讨债。怎么办?要忏悔业障,超度冤亲债主,化解矛盾。
所以,大家一定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。以前做了坏事要赶快忏悔。这样,化敌为友,我们现世能够更有福报、更吉祥,个人修行中的障碍也容易消除。
4、 念佛 念法 念僧
(1)念佛
佛是佛宝。念佛,是忆念佛的功德、智慧与慈悲;相信佛是三界导师,四生慈父,念佛学佛,将来必定成佛。
念佛,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首先要念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,不能数典忘祖,忘了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西方有个极乐世界,那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,以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那个世界无有众苦、但有诸乐。如愿往生西方净土,要至诚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学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。
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,东方有个净琉璃世界,那里的教主是药师琉璃光如来,并告诉我们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,以及那个世界无有众苦、但受诸乐。如果愿往生东方净琉璃净土,要至诚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圣号,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大愿和大行。
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十方世界,无数净土,大家随缘、随愿跟随诸佛学习,发愿往生。
(2)念法
法是法宝。念法,是思考并学习佛所说的真理及修证方法;信受法是迷途指碑、苦海灯塔。念法修法,去亲证佛法。
法宝亦即佛经。如果你想祈福的话,向大家推荐几部经,《普门品》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《金刚经》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诵这四部经,依教奉行,世间福还是解脱福,都易满愿。平常说开悟的金刚、灭罪的地藏、破魔的楞严、成佛的法华。
佛弟子如果时间条件允许,要多深入经藏,诵经明理,依教奉行。
(3)念僧
僧是僧宝。念僧,忆念亲证佛法、续佛慧命的贤圣僧;信受僧是善知识,助我善根。念僧敬僧,将来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利利他的贤圣僧。
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王菩萨、观世音菩萨等大菩萨都有不可思议的愿力、威力。我们念僧,念菩萨的圣号,与菩萨相应,不仅可以去除业障,增福增慧。也能够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和加被,吉祥如意。
(4)念自性三宝
《六祖坛经》曰:劝善知识,皈依自性三宝。佛者,觉也。法者,正也。僧者,净也。
自心皈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离财色,名两足尊。
自心皈依正,念念无邪见,以无邪见故,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,名离欲尊。
自心皈依净,一切尘劳爱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着,名众中尊。若修此行,是名皈依自性三宝。
5、行菩萨道与六度四摄
(1)菩萨道
“菩萨”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,翻译成中文,意思是觉有情,即上求佛道以自觉,下化有情以觉他。上求佛道是智慧的追求,下化有情是福德的培植。前者是智,后者是悲,悲智双运、福慧双修,上求下化,称为菩萨。
发了上求下化的菩提心,同時要立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是: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
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立四弘誓愿,还只是初步发心。必须真修实证,断惑证真,才能达到上求下化的目的。
三皈五戒十善,修的是人天福报,得到世间的平安吉祥。还要修六度、四摄。六度、四摄涵盖了人天福和解脱福,属于行菩萨道。
(2)六度
六度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也叫六波罗蜜。波罗蜜是梵语,意为到彼岸。 学佛的人,由生死轮回的此岸,渡过烦恼中流,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。在这里,六波罗蜜就是舟筏,可度菩萨行者到达彼岸。
1)布施:布施就是施舍,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之分。以己资财随方施与的,叫财布施;以佛法化导众生,使其因而得度者,叫法布施;救护众生苦难,予以精神慰藉,使其远离恐怖者,叫做无畏布施。像志愿者、义工以自己的劳动帮助别人,也称无畏布施。布施可以对治悭贪。
建设寺院既是财布施、法布施,又是无畏布施。
大家拿出钱建寺院、印经书、塑佛像,这既是财布施、法布施,又是无畏布施。因为一个寺院建成以后,会几十年、几百年、乃至几千年的存在下去,会度化许许多多的人。每个人到寺院对佛菩萨一瞻一礼,都种下成佛的金刚种子,种下成佛的因。能引领、启发他走上解脱之路,从而去除痛苦无名烦恼,得大自在直至成佛。
建寺院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。比如:2003年的时候,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刚开始建设,本来是个荒山沟,用了近三十多万立方米土石方工程把沟垫平了,地上有好多石头。当年填这个荒山沟的时候,有一个姓刘的女居士,她得了子宫瘤,瘤子有5.5厘米大,医生要给她做手术。因为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,心里郁闷,便到正觉寺里做义工,很开心地满院子捡石头、平整场地。她在正觉寺捡了半个月石头。快到八月节的时候,她回家过节,顺便到医院做B超检查身体。哇!医生感到奇怪,原来鹅蛋那么大的子宫肌瘤小了许多,2.5厘米。医生感到奇怪,她又没有做手术。问她怎么回事,她就笑一笑。等过完了八月节,她又到正觉寺做了十天义工,还是继续捡石头。回家后感觉很好,再到医院检查,子宫瘤完全消失,一点儿都没有了。真是很殊胜。建设寺院既是财布施、法布施又是无畏布施。这是在正觉寺做义工参与建设寺院修得的福报呀。
2)持戒:持戒梵语尸罗,有止恶修善的意义。可以对治毁犯。行菩萨道,不仅要止恶,更应积极地修善,以净化身、口、意三业。因持戒而真如佛性逐渐显露,不为妄想执着所缠缚。
戒律有在家与出家之分。在家学佛者持五戒,出家沙弥持十戒,比丘持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持三百四十九戒。行在家菩萨道者,持六重戒二十八轻戒。行出家菩萨道者,持十重戒四十八轻戒。
3)忍辱:忍辱可以对治瞋恨。忍是能忍之心,辱是所忍之境。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,辱若可忍,其他诸境则较易忍受。
忍辱,不但是忍別人所给予的辱,同時要忍自己所处的境。于穷困病苦的逆境中,忍令颓丧鄙卑之念不生;于富贵得意之顺境中,忍令骄矜沉迷之念不生;于不顺不逆,万法生灭之常境中,忍令迁随移易之心不生。
忍辱,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顺逆诸境,且要忍生理上饥渴寒热创痛诸境。忍辱是与內心的烦恼贼作战。烦恼时时在人心头伺机蠢动,若一念不忍,烦恼即在人心头占据一方位置了。
4)精进:精进可以对治懈怠。精进者,须修四正勤:一切恶,已生者令消灭,未生者令不生。一切善,未生者令生起,已生者令增长。修菩萨道,当以纯正奋进之心,断妄念,去执着,以求明心见性,自度度人,无有退堕。
5)禅定:禅定梵语禅那,意译静虑、静思惟,禅定是心住一境的静思惟。修习禅定可以对治散乱,修习禅定可以开启般若智慧,直至证悟菩提。
比如,观世音菩萨是修持耳根圆通法门,达到正定开悟的境界。在《楞严经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中,观世音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汇报用耳根圆通修禅定的方法:“世尊。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。于时有佛出现于世。名观世音。我于彼佛发菩提心。彼佛教我。从闻思修。入三摩地。初于闻中。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。动静二相。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。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。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。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。寂灭现前。忽然超越世出世间。十方圆明。获二殊胜……”
修禅定的方法很多,诸如安般守意法、白骨观法、不净观法、一行三昧、六妙门、摩诃止观、参话头、念佛等等。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修习。
6)般若:般若可以对治愚痴,翻译成中文勉强可以称为智慧。印度话叫般若,平常翻译成妙智慧或者就叫般若智慧,就是一种大智慧。世间的那种小智慧、小聪明不叫般若智慧,是有漏智,不是圆融无碍的正智。
前五项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是修行的过程,般若智慧是修行的目的和结果。
修六度,是相辅相成的,缺一不可。慧而不定,未能受用;定而不慧,未免沉迷;定慧双修,而不持戒,便碍于积习;戒定慧三学俱足而不布施,便不能摄化众生;布施而不修三学,只修得人天福报;持戒而不忍辱,难调瞋恚之心;有精进而无诸度,则徒劳无功;有诸度而无精进,则始勤终懈。所以要六度兼修,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自利利他之行。
(3)四摄
四摄即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修菩萨行者,除修六度外,尚须行四摄法,才能深入人群,普度众生。
1)布施:通过布施,与众人结缘,增进友谊和感情,逐渐达到度化別人的目的。
2)爱语:要随众生的根性,以温和慈爱的言语,令其生欢喜心,感到和蔼可亲而乐于接近,便于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。
3)利行:以身、口、意诸行皆有利于人,以利益他人的行为,感化众生,共修佛道,达到度人的目的。
4)同事:深入社会各阶层,与各行各业人士相接近,交朋友,与其同事,在契缘契机的情況下,而度化众生。
修菩萨行六度四摄,应三轮体空,不着于相。金刚经云:“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又云:“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”前者的意思是众生皆具佛性,得灭度者,实其本具佛性之显露,不可存彼是我所度化之心。后者的意思是,众生即非我所度化,则更不应执有能度之我、所度之人、与被度众生这种观念存在。
这是六度四摄的最高境界。
6、大悲智力方程与修行的关系
佛教的理念是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。菩萨的含义就是觉有情,只有大家都幸福吉祥,才有个人的幸福吉祥。
佛教的修行主要体现在慈悲、智慧。佛教以智慧为体,以慈悲为用。释迦牟尼佛就是悲智双运,福慧具足的大觉悟者。
从力学的角度,慈悲与智慧具有强大的力量。佛教称之为慈悲力和智慧力。有了慈悲力和智慧力,才有能力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他,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圆满。
佛教经文里,许多地方,都提到“力”的概念。
(1)正面力量——大悲智力
《普门品》云:“观音妙智力。能救世间苦。具足神通力。广修智方便。”
《杂阿含经》讲五力:即信力、精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
①信力,信根增长,能破诸烦恼邪信。
②精进力,精进根增长,能除身心懈怠,成办出世之法。
③念力,念根增长,能破除诸邪念,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。
④定力,定根增长,能破诸妄想,发诸事理禅定。
⑤慧力,谓四念处之慧,照了一切诸法,慧根增长,能破三界诸惑。
四念处包括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。身念处是观身不净,受念处是观受是苦,心念处是观心无常,法念处是观法无我。以破除人们的净、乐、常、我四种执着颠倒,开启智慧。
修解脱道需要遵循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有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共三十七种。其中八正道和四念处最重要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的十力为:①坚固力;②深信力;③不忘力;④无疲力;⑤大悲力;⑥坚合力;⑦不坏力;⑧坚受力;⑨智慧力;⑩信乐力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谈到四力:依止力、忏悔力、善愿力、修习力。
①依止力:皈依佛法僧三宝,依靠三宝的加持而产生力量。
②忏悔力(破恶力):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,决心悔心,具有消灭业障、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。
③善愿力(恢复力):发愿广度一切众生,发誓今后不再造作罪业,严格遵守戒律,慎言谨行,奉行善业。
④修习力(对治力):指修习佛陀所说的种种对治业障的法门。
以上所有各种力,都是由修行而得的向上的、正面的力。这里所谓的得,不是得于外界,而是每个人自身本有的,被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覆盖,经过修行,剥离无明,彰显智慧,而逐渐开发出来的自家宝藏。
◎证悟后的大智慧
与百丈怀海禅师同时代的,有一位司马头陀,就是姓司马的一位头陀行者。本身文化程度不高,但证悟后开启出了大智慧,对人、对事、对风水都有很高的造诣。
有一天司马头陀去找百丈怀海禅师,说:“我在湖南益阳发现了个好地方,叫大沩山,那个地方能住一千五百人,建一个大道场,地方很好。”百丈怀海禅师说:“那么好的地方,你怎么不住在那里啊?”司马头陀就笑了,他说:“我是个粗人,又没有文化,我能看得出来,但是我没有文化,我不能领众修行的。你别拿我开心了。” 百丈怀海禅师说:“那么我去怎么样?”司马头陀就说 :“你是骨性人,那个山是肉性山,你在那里头顶多能住一千人,你不行。啊,别拿我开心了,我也不行你也不行,都不行。”
百丈怀海禅师首座华林觉自告奋勇要去。百丈怀海禅师就问:“你看我们这位首座和尚怎么样?”司马头陀说:“你咳嗽一声,走几步我看一看。”华林觉咳嗽一声,又走了几步。司马头陀就摇头:“不行不行。”
接下来,百丈怀海禅师就让人们把厨房做饭的灵佑禅师找来。灵佑禅师是饭头。灵佑禅师来了,还扎着围裙,手上还沾着面。一进来,司马头陀就说了:“沩山的主人来了,他就是沩山的主人。”百丈怀海禅师准备派灵佑禅师去大沩山。
华林觉就反对了,他说:“方丈你不公平,我是首座和尚,要往外派得我去,你怎么让一个饭头去啊?”饭头是小和尚啊,没有身份、没地位。
百丈怀海禅师说:“那么就比试比试吧。当着众人的面,谁能说出正确答案来谁就去。”大家都不做声了,百丈怀海禅师就指着净瓶说:“来,我眼前这个净瓶,现在不把它叫净瓶,你们叫出一个别的名字来,叫大家都心服口服,看看你们谁有智慧。”
华林觉禅师说:“净瓶就是个净瓶,还能叫出别的来吗?你能说它是木桩子吗?”他不以为然。结果轮到灵佑禅师了,灵佑禅师一声不吭走过去,一脚把净瓶踢翻,扬长而去。
这时候百丈怀海禅师就笑了,对华林觉说:“首座和尚啊,你输掉了一座大山。”于是就派灵佑禅师去了大沩山。
那时候的灵佑禅师已经开悟了,所以他有智慧。灵佑禅师到大沩山,十年以后,创立了佛教禅宗的“沩仰宗”,成为“沩仰宗”的创始人。以后唐朝的宰相裴休到大沩山向灵佑禅师请法,使大沩山名声大振,很快就发展到一千五百人,验证了司马头陀的说法。
司马头陀他没有文化,但是他开悟了,他就有了大智慧,他就能够看出来这个地方能够开辟出什么样的道场,谁能够胜任,这就是智慧。
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,力也是一种能量。人们修行,得到以上所讲的各种力,实际是提高自己的能量。以上所有的力,凝聚而成大悲智力(或称大威神力),其能量非常巨大。可以跳出六道,冲破三界,通达十方,诸佛国土任其遨游。
(2)负面力量——无明业力
普通人,无始劫以来,有许许多多的造作。其中,有善,也有恶。佛教称为善业和恶业,统称为业力。众生随业力在六道中流转。“若人欲了知。三世一切佛。应观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”
依《百法明门论》,人类有五十一个心所有法,简称五十一心所。其中有六根本烦恼心所和二十随烦恼心所。
讲到这里,仁炟不由得不深深佩服佛教的智慧,把人的心透视得那么清楚,把烦恼说得那么详细,有条理。现代学界把佛教关于心与心所的经论,推崇为佛教心理学,国内外很多心理学专家以此来研究和学习。
六根本烦恼心所是: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二十随烦恼心所: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骄、害、嫉、悭、无惭、无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
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,是一种负面的力量,佛教称之为无明业力。无明业力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。无明烦恼会使人意志消沉,悲观失望,瞋恨烦躁,危及自身和家庭,乃至危害社会。
这些烦恼的负面性是很可怕的。比如,人都喜欢结善缘,而一念的瞋恨的发泄,可能就破坏了多年结下的善缘,而结下恶缘,甚至造成杀身之祸。
大家修行很辛苦,起早贪黑地诵经念佛做好事,而傲慢心、瞋恨心一起,火烧功德林,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还有修行的障碍。精进修行很难的,持之以恒也很难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后悔、埋怨都是修行的大敌。
信为道元功德母。能真的信佛很难,一会儿信佛,一会儿疑惑佛,这样修行很难上路。
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,也是修行的大敌。
佛门弟子修行,便是从改变业力上修起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一切恶,已生的令消灭,未生的令不生;一切善,未生的令生起,已生的令增长。通过修行,积集一切善的力量,消灭断除一切恶的力量。去除无明业力,增加慈悲力和智慧力,使福德增长。